【加拿大高度传媒Lee Wu报道】2025年10月24日,在列治文景泰金融会所,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杨金宝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探讨老子《道德经》智慧系列第25章、26章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Lily刘女士主持了今天的讲座,她说,今天改成两周一次的《道德经》智慧系列讲座来了很多的新朋友,表示热烈欢迎!新老朋友齐聚一堂,大家教学相长。

感恩在温哥华遇见这么多同道中人,感恩邀请到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博士杨老师为我们讲解《道德经》智慧,为海外华人打造心灵的家园 。我们虽在异乡客居,确心系中华文化的传承!

杨老师讲《道德经》第25章与第26章是紧密相连的章节,共同阐述了“道”的本体性以及君主(或圣人)应有的修养与治国之道。以下是核心内容解读及现实意义分析:

《道德经》第25章核心内容

  1. 道法自然
    ·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不依赖外力,以自身为法则。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说明“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存在,无名、无为却化生万物。
  2. 道的命名与特性
    · 因“道”无法被准确描述,勉强称之为“道”或“大”。它周行不息,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
  3. 人与道的关系
    · 人应效法天地自然的谦逊与包容,顺应“道”的规律,而非妄自尊大。

《道德经》第26章核心内容

  1.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 以“重”为根本才能控制“轻”,以“静”为主宰才能克制“躁”。老子用“万乘之主”比喻治国者,若轻率妄动(“轻躁”),就会失去根本(“失君”)。
  2. 戒骄戒躁的治国智慧
    · 圣人终日行走不离“辎重”(象征根基与准备),虽身处荣华超然物外。若轻率则失根,浮躁则失君。

两章的逻辑关联

· 第25章确立“道”的至高性,第26章则引申出人(尤其是统治者)应如何依道而行:以厚重为根基,以静定为主导,避免轻浮急躁。
· 老子将形而上的“道”落实到具体修养与治国原则中,强调内在稳定与外在言行的统一。

现实意义

  1. 个人修养:以静制动的智慧
    · 在浮躁社会中,人易被情绪与欲望驱使。老子提醒我们:静定是躁动的君主,唯有保持内心沉稳(“守静”),才能做出理性决策。
    · 例如:面对压力时,通过冥想、自省回归“重”与“静”,避免冲动言行。
  2. 领导力:根基稳固与长远视野
    · 领导者若追求短期利益(“轻躁”),可能忽视制度与文化建设(“重根”)。企业需重视核心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如华为坚持技术研发的“厚重”根基。
    · “静为躁君”警示领导人:在危机中保持定力,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每临大事有静气”。
  3. 生态观:道法自然的启示
    · 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源于妄自尊大。第25章的“道法自然”呼吁尊重生态规律,推动绿色发展,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4. 社会治理:轻率改革的危害
    · 政策若缺乏调研(“轻”)、急功近利(“躁”),可能引发社会矛盾。老子主张“重静”之道,强调改革需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杨老师总结:老子通过这两章,从宇宙规律(道)推及人事法则(德),揭示了一条永恒真理:唯有扎根于根本、守持静定,才能应对万变。无论个人成长还是文明发展,皆需在“轻与重”“动与静”间寻求平衡。这种东方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性与人的精神归宿具有深刻启示。

人生如舟,轻者漂浮,重者沉稳。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跟随老子的步伐,回到内心的安处——以静制动,以重为根,安然前行!

(完)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