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初读丁果先生关于华社发展的文章《犀利 | 华人企业家何时不再“埋头赚钱”?联合参与“主流经济”是未来!》时,看到一条留言谈华社的“觉悟”,认为作者写得已经很含蓄了,实际上华社的进步空间比文章提到得要大得多。留言对比了印度裔加拿大人对“入党”、投票等政治事务的参与度,以给与华社鞭策。

非常认同这条留言。华社不仅在商业、政治参与度方面需要提高,更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事务做起,加大融入的步伐。比如,对于没有语言障碍的土生或者从小移民过来的一代半的发展大方向亟需调整。

从加拿大的主流文化来说,下一代的事业发展貌似不需要家长们讨论。但是结合华社教育传统和文化观念,能彻底放手孩子们自己选大学专业、毕业后确定工作而不给与任何指导、建议的华人家长并不算多。

因此,与家长们讨论下一代的发展大方向非常有必要。更何况,下一代如何发展直接关联到社区发展。或者说得准确一些,影响到华裔加拿大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可惜并非所有的华裔家长有此认识。因为,有的家长对华裔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这些词无感,不知道在说什么;有的家长认为加拿大是天堂,无需担心“社会和政治地位”;有的家长认为低不低的不是个体需要考虑的,个体过好小日子就行了;有的家长比较佛系,认为努力没啥用,干脆躺平。各种原因不一而足,结果导致华裔一直“输在起跑线上”。

举个例子。最近与GLOCAL网站合作,推荐15岁以上的年轻人参加到网站的免费的义工活动。说是义工,其实是通过做义工,了解加拿大的社会、政治知识,学习加拿大主流的社交方式、增强沟通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完成活动后,能收到加拿大联邦政府颁发的证书、义工时间证明等等。这么好的一个活动,不仅非常符合高中生升学的“义工需求”,还能获得值得写在简历里证书,原本以为大受华裔家长和学生追捧,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在能学习、实践相关内容的时候不抓紧,将来走到社会中,是不是又会跟不上节奏?

推广网站义工机会与家长交流时,多数人以“要看孩子的兴趣”婉拒。“看孩子的兴趣”听起来很正确,但是,常常,家长在让孩子报补习班、参加各种技能训练和竞赛、努力爬藤时,是不看孩子兴趣的;在指导孩子报专业、择业时,是不看孩子兴趣的;在让孩子从事金融、地产、IT职业时,是不看孩子兴趣的。

特别在选专业、择业方面,许多家长更是采取长期引导、潜移默化、突击说服等多管齐下的手段,促使孩子选个“能赚高薪的”行业。最终的结果是无论兴趣爱好,文史哲、政治、媒体这类“不好找工作”的专业在华社则鲜被问津。

不是说家长不能引导孩子。而是要看,引导的方向是怎样的。家长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无非是希望孩子获得并能保有幸福。然而,一味地以赚钱为目标,孩子们将来能幸福吗?

当家长灌输给孩子的是“赚钱”、以满足物质目标为第一要务,其实是降低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容易局限于温饱、安全、社交等这些层面。

而这些,对于许多孩子来说,不需奋斗、出生即有。低阶的心理需求的树立、物质理想的树立,导致一些年轻人“容易躺平”。

家长为何没有给孩子灌输更高阶的心理需求?是否由于家长自己也忽略了?

家长对了解、熟悉加拿大社会、政治事务漠然,是否是家长没有想清楚了解、熟悉这些事务的重要性?是否家长没有意识到,不懂社会文化,只有知识、有名校毕业证,并不容易在事业上发展顺畅?说得通俗一下,不容易求职、提级、加薪?不容易在主流社会、一些大公司中谋得一席之地?有的家长可能想——不行就自己单干呗——单干也需要客户啊,总不能客户只局限于中文圈?放着四千万人的市场不要,甘心将潜在客户群体压缩到百十万?

再进一步想,如果华裔求职首要考虑高薪,意味着华裔在加拿大的社会贡献主要集中在纳税,对于税怎么收、如何花,既不关心、也无法表态,那么华裔社区在加拿大的社会、政治地位与韭菜何异?

可悲的是,不同于百年前的“排华”,新世纪中,并不是政府、社会剥夺了我们的政治权利,而是我们自己主动放弃!

当我们不关心加拿大的社会、政治知识、事务,当我们不积极参与投票,当我们对参选不感兴趣,当我们告诉下一代工作的目标是为了高薪,当我们不懂去参与到公共服务、服务他人,当我们对英文媒体的报道不管不顾,当我们受了污蔑不敢为自己辩诬,当我们受了欺负不敢保护自己,当我们误以为移民来了就是进了保险箱不需要关注自己的权利,当我们忽略民主制度的实质是人人参与,当我们仅满足于享受自己的小日子时,我们其实是在自我边缘化。

一定程度上来说,华裔家长的认知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出于对孩子的爱和负责,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家长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与心理需求,增加对加拿大社会和政治的了解,加强移民后的融入,对下一代发展方向的考虑有广度、深度、高度。

唯有如此,才能为孩子、为自己、为社区撑起一片更宽阔的天地。

图片

© 加拿大高度传媒集团版权所有。若无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